加南大预测网28预测走势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加南大预测网28预测走势 > 新闻动态 > 姚老师讲语文•古代文化知识(54)|古代的体育运动(三)棋艺

姚老师讲语文•古代文化知识(54)|古代的体育运动(三)棋艺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07

《姚老师讲语文》每周四连载

古代的棋艺

棋艺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

图片

棋盘战场

棋艺,是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普及的盘上游戏。从根本上说,摆脱不尽从古代战争演化而来的痕迹,无论是如东汉马融所说“略观围棋兮,法于用兵;三尺之局兮,为战斗场;阵聚士卒兮,两敌相当;怯者无功兮,贪者先亡”的围棋,还是运用“将(帅)、士、象(相)、车、马、炮、兵(卒)”和“楚河、汉界”等军事术语的象棋,这类带有以战设棋、以棋喻战特色的语言,都不难令人想到,尽管疆场上的斗勇已转化为棋盘上的斗智,但它仍然是我国古代最具有竞技性的益智活动。因此,棋艺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。

我国古代围棋的起源和发展

图片

品茗对弈图

古代围棋的起源,有多种传说,其中一种说法是,起源于尧或舜时期。张华的《博物志》说:“尧造围棋,以教子丹朱。或云,舜以子商均愚,故作围棋以教之。”春秋战国时期,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。《论语·阳货》说: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?为之,犹贤乎已。”《孟子·告子》说:“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”弈,即围棋。表明当时围棋已成为一种娱乐活动,并且出现弈秋这样善弈的专业棋手。

秦汉朝,方形的围棋盘上有十七道,下有四足。出现了围棋著作,班固的《弈旨》,阐述了围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,是我国第一篇论述围棋理论的重要文献。

魏晋南北朝,棋盘有十七、十九道两种形式。与曹魏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一致,按棋艺高低将围棋手分为九等,亦称九品;九品传到日本,发展为九段。许多帝王,都喜好围棋,如东吴的孙权、西晋的司马炎、梁朝的萧衍等。文人士族,更是在围棋中追求风神高迈、潇洒放纵的情趣。此间还产生了不少围棋著作,如邯郸淳的《艺经·棋品》、范汪的《围棋九品序录》、王子冲的《棋势》等,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行棋思想和战术原则。

图片

弈棋仕女图

隋唐时期,十九道围棋盘基本定型。唐朝开始,围棋被列为琴、棋、书、画等四艺之一,成为文人雅士必备的修养和技能。朝廷还设立了棋待诏这一官职,为皇帝和贵族提供弈棋指导。出土于新疆的《弈棋仕女图》,反映了当时围棋的流行范围之广。王积薪提出的围棋十诀,是围棋战略战术的指导原则,为后世所推崇。宋朝,上至达官贵人,下至平民百姓,都对围棋有着浓厚的兴趣。围棋理论进一步发展,刘仲甫的《棋诀》,总结了围棋规律,从战略角度阐述了布局问题;张拟的《棋经十三篇》,是古代围棋史上最重要的系统性理论著作。元朝,围棋在文人中依然流行;但由于社会动荡,发展相对缓慢。

图片

围棋谱

明清朝,围棋进入成熟时期。流派增多,明朝中期形成永嘉派、新安派和京师派三大流派鼎足的局面。大量涌现棋谱和理论著作,如明朝苏亦瞻的《弈薮》、许毂的《石室仙机》、过百龄的《四子谱》和陶式玉的《官子谱》等。围棋高手辈出,如清朝的黄龙士被誉为围棋圣手,梁魏今、程兰如、范西屏和施襄夏被称为围棋四大家,代表了我国古代棋艺的最高水平。围棋广为普及,官宦阶层大力参与围棋活动,推动了围棋的热潮;城市平民对娱乐的需求,也为棋类提供了市场。晚晴时期,围棋棋艺走下坡路,水平下降。

我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和发展

图片

下象棋

象棋,曾称象戏,其起源有多种说法。其中一说,认为起源于战国,与战争密切相关,是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游戏。最初的象棋中并无“象”,因为棋子和棋局具有象征意义,故称之为象棋。象棋一词,最早见于屈原的《楚辞·招魂》:“菎蔽象棋,有六簙些;分曹并进,遒相迫些;成枭而牟,呼五白些。”六簙,即六博,是一种掷采行棋的游戏,双方各六枚棋子,六博可能就是象棋的前身。刘向的《说苑·善说》记载,有人去见孟尝君,说“燕(宴饮时)则斗象棋而舞郑女”。可见,战国时在朝廷官员中已经流行象棋。

秦汉时期,象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,但形制和规则还不统一,因地区和玩家不同而有所差异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,象棋得到发展,在棋子的设置上,逐渐形成体系,有了“将、车、马、卒”等棋子。北周武帝宇文邕制《象经》,并集合百官讲解;文学家庾信写有《象棋经赋》。说明当时象棋已经在社会各界产生普遍的影响。

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,象棋在唐朝逐渐定型,有了“象”等棋子。牛僧孺在《玄怪录》里提出了象棋规则,并具体描述了一些技法。到了宋朝,象棋的形制基本成熟,棋盘确定为 9×10 的方格,有了“楚河、汉界”,加入了棋子“炮”,红黑双方共32 枚棋子,规则也更为完善。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详细记载了当时象棋的形制和技巧。还出现了一些象棋专著,如尹洙的《象戏格》、洪迈的《棋经论》等。这些著作,对象棋的理论和技法作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,促进了象棋的普及和发展。 

图片

象棋谱

明清时期,象棋十分繁荣,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备受喜爱,在民间广泛流行。象棋理论著作颇为丰富,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棋谱,如唐寅的《棋双》、朱晋桢的《桔中秘》、徐芝的《适情雅趣》、薛丙的《心武残谱》等。棋艺家们对象棋的开局、残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创造了多种开局法,如顺手炮、列手炮、屏风马破当头炮等,对大量残局提出破局通关的实战技巧。乾隆时期,涌现出众多的象棋流派,如江夏派、顺天派、中州派、大同派、吴中派、武林派等;名手辈出,毗陵派的周廷梅棋锋最锐,独冠魁首。各地棋手相互交流、切磋,提高了棋艺水平。象棋活动,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我国古代棋艺的特点

我国古代的棋艺,摆脱不尽演化自战争的痕迹,是最具有竞技性的益智型体育活动。

棋艺在发展过程中,具有了愉悦身心的活动形式,成为排遣消闲、娱乐养性的工具。

棋艺又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,它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、道德观念、审美趣味和行为准则,具有磨炼人的意志、净化人的心灵、陶冶人的情操的积极作用。

图片

琴棋书画

作为我国古代四大传统艺术之一的棋艺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弈棋中的恬淡、豁达、风雅、机智,与琴艺、书法、绘画等各种艺术,以及军事、武术、哲学、诗词等共聚一堂,在黑白棋子之间,楚河、汉界内外,棋艺带来的深邃内涵和启悟被最大化地拓展,方寸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而为一,这便成为我国古代棋艺文化的最大特点。

课  后  练  习

简析下面与古代棋类活动有关的文段和诗歌。

1.弈秋,通国之善奕者也。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。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,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,为是其智弗若与?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

2.是时,秦兵既盛,都下震恐。谢玄入,问计于谢安,安夷然,答曰:“已别有旨。”既而寂然。玄不敢复言,乃令张玄重请。安遂命驾出游山墅,亲朋毕集,与围棋赌墅。……谢安得驿书,知秦兵已败,时方与客围棋,摄书置床上,了无喜色,围棋如故。客问之,徐答曰:“小儿辈遂已破贼。”(《资治通鉴·淝水之战》)

3.清江一曲抱村流,长夏江村事事幽。自去自来梁上燕,相亲相近水中鸥。老妻画纸为棋局,稚子敲针作钓钩。多病所需唯药物,微躯此外更何求。(杜甫《江村》)

4.对面不相见,用心如用兵。算人常欲杀,顾己自贪生。得势侵吞远,乘危打劫赢。有时逢敌手,当局到深更。(杜荀鹤《观棋》)

5.大都博弈皆戏剧,象戏翻能学用兵。车马尚存周战法,偏裨兼备汉宫名。中军八面将军重,河外尖斜步卒轻。却凭纹楸聊自笑,雄如刘项亦闲争。(程颢《咏象棋》)

附:课后练习答案

1.讲述弈秋教人学围棋的故事。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,他教导两人学棋,其中一人十分专心;另一人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,想着拉弓箭把它射下来。同拜一师,前者学有所成,后者未能领悟,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。

2.东晋淝水之战中谢安下围棋的故事。大战前,他与紧张失常的谢玄决赌别墅;大胜捷报传来时,他不露声色地和客人下棋。谢安临战对弈,镇静从容,指挥若定,既赢得了棋盘上的胜利,又打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兵,成就了一段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的佳话。

3.经过四年流亡生活,诗人终于获得一个栖身之所。诗中描绘江村的幽静景色和家庭的温馨场景。老妻画纸为棋局,其痴情憨态望而可亲;稚子敲针做钓钩,其天真无邪弥觉可爱。棋局最宜消夏,清江正好垂钓,历经沧桑的诗人欣喜满足之情溢于言表。

4.写观围棋的所见所感。首联指出对弈如同用兵,是智慧的较量;颔联写双方尽力战胜对手,保护自己;颈联描述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策略;尾联说有时棋逢敌手,会相持很长时间。诗人借棋局表达感悟:人生如下棋,充满变数和挑战,要用心应对和把握。

5.借象棋的规则和特点抒发人生感慨。首联指出象棋具有军事内涵;颔联将象棋棋子与古代军事制度和宫廷文化相联系;颈联描绘象棋棋子的布局特点,象征战争中将军是核心,士卒则是基础力量;尾联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和人生世事的豁达态度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